中文版 | English

网站首页 | 个人作品 | 博客 | 给我留言 | 经典分享 | 友情链接 | 黑白人生


SIM卡使用编码技术

Q 用串口连接GSM手机发送和接收短消息,在应用程序中如何编程实现?

Q 我们打算开发一个基于GSM短消息方式的GPS系统,如何利用SMS进行数据通信?

A 首先,我们要对由ESTI制订的SMS规范有所了解。与我们讨论的短消息收发有关的规范主要包括GSM 03.38、GSM 03.40和GSM 07.05。前二者着重描述SMS的技术实现(含编码方式),后者则规定了SMS的DTE-DCE接口标准(AT命令集)。
一共有三种方式来发送和接收SMS信息:Block Mode, Text Mode和PDU Mode。Block Mode已是昔日黄花,目前很少用了。Text Mode是纯文本方式,可使用不同的字符集,从技术上说也可用于发送中文短消息,但国内手机基本上不支持,主要用于欧美地区。PDU Mode被所有手机支持,可以使用任何字符集,这也是手机默认的编码方式。Text Mode比较简单,而且不适合做自定义数据传输,我们就不讨论了。下面介绍的内容,是在PDU Mode下发送和接收短消息的实现方法。
PDU串表面上是一串ASCII码,由‘0’-‘9’、 ‘A’-‘F’这些数字和字母组成。它们是8位字节的十六进制数,或者BCD码十进制数。PDU串不仅包含可显示的消息本身,还包含很多其它信息,如SMS服务中心号码、目标号码、回复号码、编码方式和服务时间等。发送和接收的PDU串,结构是不完全相同的。我们先用两个实际的例子说明PDU串的结构和编排方式。

例1 发送:SMSC号码是+8613800250500,对方号码是13851872468,消息内容是“Hello!”。从手机发出的PDU串可以是
08 91 68 31 08 20 05 05 F0 11 00 0D 91 68 31 58 81 27 64 F8 00 00 00 06 C8 32 9B FD 0E 01
对照规范,具体分析:


分段 含义 说明
08 SMSC地址信息的长度 共8个八位字节(包括91)
91 SMSC地址格式(TON/NPI) 用国际格式号码(在前面加‘+’)
68 31 08 20 05 05 F0 SMSC地址 8613800250500,补‘F’凑成偶数个
11 基本参数(TP-MTI/VFP) 发送,TP-VP用相对格式
00 消息基准值(TP-MR) 0
0D 目标地址数字个数 共13个十进制数(不包括91和‘F’)
91 目标地址格式(TON/NPI) 用国际格式号码(在前面加‘+’)
68 31 58 81 27 64 F8 目标地址(TP-DA) 8613851872468,补‘F’凑成偶数个
00 协议标识(TP-PID) 是普通GSM类型,点到点方式
00 用户信息编码方式(TP-DCS) 7-bit编码
00 有效期(TP-VP) 5分钟
06 用户信息长度(TP-UDL) 实际长度6个字节
C8 32 9B FD 0E 01 用户信息(TP-UD) “Hello!”

例2 接收:SMSC号码是+8613800250500,对方号码是13851872468,消息内容是“你好!”。手机接收到的PDU串可以是
08 91 68 31 08 20 05 05 F0 84 0D 91 68 31 58 81 27 64 F8 00 08 30 30 21 80 63 54 80 06 4F 60 59 7D 00 21
对照规范,具体分析:

分段 含义 说明
08 地址信息的长度 个八位字节(包括91)
91 SMSC地址格式(TON/NPI) 用国际格式号码(在前面加‘+’)
68 31 08 20 05 05 F0 SMSC地址 8613800250500,补‘F’凑成偶数个
84 基本参数(TP-MTI/MMS/RP) 接收,无更多消息,有回复地址
0D 回复地址数字个数 共13个十进制数(不包括91和‘F’)
91 回复地址格式(TON/NPI) 用国际格式号码(在前面加‘+’)
68 31 58 81 27 64 F8 回复地址(TP-RA) 8613851872468,补‘F’凑成偶数个
00 协议标识(TP-PID) 是普通GSM类型,点到点方式
08 用户信息编码方式(TP-DCS) UCS2编码
30 30 21 80 63 54 80 时间戳(TP-SCTS) 2003-3-12 08:36:45  +8时区
06 用户信息长度(TP-UDL) 实际长度6个字节
4F 60 59 7D 00 21 用户信息(TP-UD) “你好!”

若基本参数的最高位(TP-RP)为0,则没有回复地址的三个段。从Internet上发出的短消息常常是这种情形。
注意号码和时间的表示方法,不是按正常顺序顺着来的,而且要以‘F’将奇数补成偶数。


Q 上面两例中已经出现了7-bit和UCS2编码,请详细介绍一下这些编码方式?

A 在PDU Mode中,可以采用三种编码方式来对发送的内容进行编码,它们是7-bit、8-bit和UCS2编码。7-bit编码用于发送普通的ASCII字符,它将一串7-bit的字符(最高位为0)编码成8-bit的数据,每8个字符可“压缩”成7个;8-bit编码通常用于发送数据消息,比如图片和铃声等;而UCS2编码用于发送Unicode字符。PDU串的用户信息(TP-UD)段最大容量是140字节,所以在这三种编码方式下,可以发送的短消息的最大字符数分别是160、140和70。这里,将一个英文字母、一个汉字和一个数据字节都视为一个字符。
需要注意的是,PDU串的用户信息长度(TP-UDL),在各种编码方式下意义有所不同。7-bit编码时,指原始短消息的字符个数,而不是编码后的字节数。8-bit编码时,就是字节数。UCS2编码时,也是字节数,等于原始短消息的字符数的两倍。如果用户信息(TP-UD)中存在一个头(基本参数的TP-UDHI为1),在所有编码方式下,用户信息长度(TP-UDL)都等于头长度与编码后字节数之和。如果采用GSM 03.42所建议的压缩算法(TP-DCS的高3位为001),则该长度也是压缩编码后字节数或头长度与压缩编码后字节数之和。

下面以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7-bit编码的过程。我们对英文短信“Hello!”进行编码:

将源串每8个字符分为一组(这个例子中不满8个)进行编码,在组内字符间压缩,但每组之间是没有什么联系的。

用C实现7-bit编码和解码的算法如下:

// 7-bit编码
// pSrc: 源字符串指针
// pDst: 目标编码串指针
// nSrcLength: 源字符串长度
// 返回: 目标编码串长度
int gsmEncode7bit(const char* pSrc, unsigned char* pDst, int nSrcLength)
{
    int nSrc;        // 源字符串的计数值
    int nDst;        // 目标编码串的计数值
    int nChar;       // 当前正在处理的组内字符字节的序号,范围是0-7
    unsigned char nLeft;    // 上一字节残余的数据
   
    // 计数值初始化
    nSrc = 0;
    nDst = 0;
   
    // 将源串每8个字节分为一组,压缩成7个字节
    // 循环该处理过程,直至源串被处理完
    // 如果分组不到8字节,也能正确处理
    while(nSrc<nSrcLength)
    {
        // 取源字符串的计数值的最低3位
        nChar = nSrc & 7;
   
        // 处理源串的每个字节
        if(nChar == 0)
        {
            // 组内第一个字节,只是保存起来,待处理下一个字节时使用
            nLeft = *pSrc;
        }
        else
        {
            // 组内其它字节,将其右边部分与残余数据相加,得到一个目标编码字节
            *pDst = (*pSrc << (8-nChar)) | nLeft;
   
            // 将该字节剩下的左边部分,作为残余数据保存起来
            nLeft = *pSrc >> nChar;
            // 修改目标串的指针和计数值 pDst++;
            nDst++;
        }
       
        // 修改源串的指针和计数值
        pSrc++; nSrc++;
    }
   
    // 返回目标串长度
    return nDst;
}
   
// 7-bit解码
// pSrc: 源编码串指针
// pDst: 目标字符串指针
// nSrcLength: 源编码串长度
// 返回: 目标字符串长度
int gsmDecode7bit(const unsigned char* pSrc, char* pDst, int nSrcLength)
{
    int nSrc;        // 源字符串的计数值
    int nDst;        // 目标解码串的计数值
    int nByte;       // 当前正在处理的组内字节的序号,范围是0-6
    unsigned char nLeft;    // 上一字节残余的数据
   
    // 计数值初始化
    nSrc = 0;
    nDst = 0;
   
    // 组内字节序号和残余数据初始化
    nByte = 0;
    nLeft = 0;
   
    // 将源数据每7个字节分为一组,解压缩成8个字节
    // 循环该处理过程,直至源数据被处理完
    // 如果分组不到7字节,也能正确处理
    while(nSrc<nSrcLength)
    {
        // 将源字节右边部分与残余数据相加,去掉最高位,得到一个目标解码字节
        *pDst = ((*pSrc << nByte) | nLeft) & 0x7f;
        // 将该字节剩下的左边部分,作为残余数据保存起来
        nLeft = *pSrc >> (7-nByte);
   
        // 修改目标串的指针和计数值
        pDst++;
        nDst++;
   
        // 修改字节计数值
        nByte++;
   
        // 到了一组的最后一个字节
        if(nByte == 7)
        {
            // 额外得到一个目标解码字节
            *pDst = nLeft;
   
            // 修改目标串的指针和计数值
            pDst++;
            nDst++;
   
            // 组内字节序号和残余数据初始化
            nByte = 0;
            nLeft = 0;
        }
   
        // 修改源串的指针和计数值
        pSrc++;
        nSrc++;
    }
   
    *pDst = 0;
   
    // 返回目标串长度
    return nDst;
}

需要指出的是,7-bit的字符集与ANSI标准字符集不完全一致,在0x20以下也排布了一些可打印字符,但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和常用符号的位置两者是一样的。用上面介绍的算法收发纯英文短消息,一般情况应该是够用了。如果是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含有 “å”、 “é”这一类字符,则要按上面编码的输出去查表,请参阅GSM 03.38的规定。

8-bit编码其实没有规定什么具体的算法,不需要介绍。

UCS2编码是将每个字符(1-2个字节)按照ISO/IEC10646的规定,转变为16位的Unicode宽字符。在Windows系统中,特别是在2000/XP中,可以简单地调用API 函数实现编码和解码。如果没有系统的支持,比如用单片机控制手机模块收发短消息,只好用查表法解决了。

Windows环境下,用C实现UCS2编码和解码的算法如下:

// UCS2编码
// pSrc: 源字符串指针
// pDst: 目标编码串指针
// nSrcLength: 源字符串长度
// 返回: 目标编码串长度
int gsmEncodeUcs2(const char* pSrc, unsigned char* pDst, int nSrcLength)
{
    int nDstLength;        // UNICODE宽字符数目
    WCHAR wchar[128];      // UNICODE串缓冲区
   
    // 字符串-->UNICODE串
    nDstLength = ::MultiByteToWideChar(CP_ACP, 0, pSrc, nSrcLength, wchar, 128);
   
    // 高低字节对调,输出
    for(int i=0; i<nDstLength; i++)
    {
        // 先输出高位字节
        *pDst++ = wchar[i] >> 8;
        // 后输出低位字节
        *pDst++ = wchar[i] & 0xff;
    }
   
    // 返回目标编码串长度
    return nDstLength * 2;
}
   
// UCS2解码
// pSrc: 源编码串指针
// pDst: 目标字符串指针
// nSrcLength: 源编码串长度
// 返回: 目标字符串长度
int gsmDecodeUcs2(const unsigned char* pSrc, char* pDst, int nSrcLength)
{
    int nDstLength;        // UNICODE宽字符数目
    WCHAR wchar[128];      // UNICODE串缓冲区
   
    // 高低字节对调,拼成UNICODE
    for(int i=0; i<nSrcLength/2; i++)
    {
        // 先高位字节
        wchar[i] = *pSrc++ << 8;
   
        // 后低位字节
        wchar[i] |= *pSrc++;
    }
   
    // UNICODE串-->字符串
    nDstLength = ::WideCharToMultiByte(CP_ACP, 0, wchar, nSrcLength/2, pDst, 160, NULL, NULL);
   
    // 输出字符串加个结束符   
    pDst[nDstLength] = '\0';   
   
    // 返回目标字符串长度
    return nDstLength;
}

用以上编码和解码模块,还不能将短消息字符串编码为PDU串需要的格式,也不能直接将PDU串中的用户信息解码为短消息字符串,因为还差一个在可打印字符串和字节数据之间相互转换的环节。可以循环调用sscanf和sprintf函数实现这种变换。下面提供不用这些函数的算法,它们也适用于单片机、DSP编程环境。

// 可打印字符串转换为字节数据
// 如:"C8329BFD0E01" --> {0xC8, 0x32, 0x9B, 0xFD, 0x0E, 0x01}
// pSrc: 源字符串指针
// pDst: 目标数据指针
// nSrcLength: 源字符串长度
// 返回: 目标数据长度
int gsmString2Bytes(const char* pSrc, unsigned char* pDst, int nSrcLength)
{
    for(int i=0; i<nSrcLength; i+=2)
    {
        // 输出高4位
        if(*pSrc>='0' && *pSrc<='9')
        {
            *pDst = (*pSrc - '0') << 4;
        }
        else
        {
            *pDst = (*pSrc - 'A' + 10) << 4;
        }
   
        pSrc++;
   
        // 输出低4位
        if(*pSrc>='0' && *pSrc<='9')
        {
            *pDst |= *pSrc - '0';
        }
        else
        {
            *pDst |= *pSrc - 'A' + 10;
        }
        pSrc++;
        pDst++;
    }
   
    // 返回目标数据长度
    returnnSrcLength / 2;
}
   
// 字节数据转换为可打印字符串
// 如:{0xC8, 0x32, 0x9B, 0xFD, 0x0E, 0x01} --> "C8329BFD0E01"
// pSrc: 源数据指针
// pDst: 目标字符串指针
// nSrcLength: 源数据长度
// 返回: 目标字符串长度
int gsmBytes2String(const unsigned char* pSrc, char* pDst, int nSrcLength)
{
    const char tab[]="0123456789ABCDEF";    // 0x0-0xf的字符查找表
   
    for(int i=0; i<nSrcLength; i++)
    {
        // 输出低4位
        *pDst++ = tab[*pSrc >> 4];
   
        // 输出高4位
        *pDst++ = tab[*pSrc & 0x0f];
   
        pSrc++;
    }
   
    // 输出字符串加个结束符
    *pDst = '\0';
   
    // 返回目标字符串长度
    return nSrcLength * 2;
}

关于GSM 03.42中的压缩算法,至今还没有发现哪里用过,这里我们就不讨论了。有兴趣的话,可深入研究一下。

Q PDU的核心编码方式已经清楚了,如何实现用AT命令收发短消息呢?

A 在上篇中,我们已经讨论了7-bit, 8bit和UCS2这几种PDU用户信息的编码方式,并且给出了实现代码。现在,重点描述PDU全串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以及GSM 07.05的AT命令实现方法。这些是底层的核心代码,为了保证代码的可移植性,我们尽可能不用MFC的类,必要时用ANSI C标准库函数。
首先,定义如下常量和结构:

// 用户信息编码方式#define GSM_7BIT        0#define GSM_8BIT        4#define GSM_UCS2        8    // 短消息参数结构,编码/解码共用// 其中,字符串以0结尾typedef struct {    char SCA[16];       // 短消息服务中心号码(SMSC地址)    char TPA[16];       // 目标号码或回复号码(TP-DA或TP-RA)    char TP_PID;        // 用户信息协议标识(TP-PID)    char TP_DCS;        // 用户信息编码方式(TP-DCS)    char TP_SCTS[16];   // 服务时间戳字符串(TP_SCTS), 接收时用到    char TP_UD[161];    // 原始用户信息(编码前或解码后的TP-UD)    char index;         // 短消息序号,在读取时用到} SM_PARAM;
大家已经注意到PDU串中的号码和时间,都是两两颠倒的字符串。利用下面两个函数可进行正反变换:

// 正常顺序的字符串转换为两两颠倒的字符串,若长度为奇数,补'F'凑成偶数// 如:"8613851872468" --> "683158812764F8"// pSrc: 源字符串指针// pDst: 目标字符串指针// nSrcLength: 源字符串长度// 返回: 目标字符串长度int gsmInvertNumbers(const char* pSrc, char* pDst, int nSrcLength){    int nDstLength;   // 目标字符串长度    char ch;          // 用于保存一个字符        // 复制串长度    nDstLength = nSrcLength;        // 两两颠倒    for(int i=0; i<nSrcLength;i+=2)    {        ch = *pSrc++;        // 保存先出现的字符        *pDst++ = *pSrc++;   // 复制后出现的字符        *pDst++ = ch;        // 复制先出现的字符    }        // 源串长度是奇数吗?    if(nSrcLength & 1)    {        *(pDst-2) = 'F';     // 补'F'        nDstLength++;        // 目标串长度加1    }        // 输出字符串加个结束符    *pDst = '\0';        // 返回目标字符串长度    return nDstLength;}    // 两两颠倒的字符串转换为正常顺序的字符串// 如:"683158812764F8" --> "8613851872468"// pSrc: 源字符串指针// pDst: 目标字符串指针// nSrcLength: 源字符串长度// 返回: 目标字符串长度int gsmSerializeNumbers(const char* pSrc, char* pDst, int nSrcLength){    int nDstLength;   // 目标字符串长度    char ch;          // 用于保存一个字符        // 复制串长度    nDstLength = nSrcLength;        // 两两颠倒    for(int i=0; i<nSrcLength;i+=2)    {        ch = *pSrc++;        // 保存先出现的字符        *pDst++ = *pSrc++;   // 复制后出现的字符        *pDst++ = ch;        // 复制先出现的字符    }        // 最后的字符是'F'吗?    if(*(pDst-1) == 'F')    {        pDst--;        nDstLength--;        // 目标字符串长度减1    }        // 输出字符串加个结束符    *pDst = '\0';        // 返回目标字符串长度    return nDstLength;}
以下是PDU全串的编解码模块。为简化编程,有些字段用了固定值。

// PDU编码,用于编制、发送短消息// pSrc: 源PDU参数指针// pDst: 目标PDU串指针// 返回: 目标PDU串长度int gsmEncodePdu(const SM_PARAM* pSrc, char* pDst){    int nLength;             // 内部用的串长度    int nDstLength;          // 目标PDU串长度    unsigned char buf[256];  // 内部用的缓冲区        // SMSC地址信息段    nLength = strlen(pSrc->SCA);    // SMSC地址字符串的长度        buf[0] = (char)((nLength & 1) == 0 ? nLength : nLength + 1) / 2 + 1;    // SMSC地址信息长度    buf[1] = 0x91;        // 固定: 用国际格式号码    nDstLength = gsmBytes2String(buf, pDst, 2);        // 转换2个字节到目标PDU串    nDstLength += gsmInvertNumbers(pSrc->SCA, &pDst[nDstLength], nLength);    // 转换SMSC到目标PDU串        // TPDU段基本参数、目标地址等    nLength = strlen(pSrc->TPA);    // TP-DA地址字符串的长度    buf[0] = 0x11;            // 是发送短信(TP-MTI=01),TP-VP用相对格式(TP-VPF=10)    buf[1] = 0;               // TP-MR=0    buf[2] = (char)nLength;   // 目标地址数字个数(TP-DA地址字符串真实长度)    buf[3] = 0x91;            // 固定: 用国际格式号码    nDstLength += gsmBytes2String(buf, &pDst[nDstLength], 4);  // 转换4个字节到目标PDU串    nDstLength += gsmInvertNumbers(pSrc->TPA, &pDst[nDstLength], nLength); // 转换TP-DA到目标PDU串        // TPDU段协议标识、编码方式、用户信息等    nLength = strlen(pSrc->TP_UD);    // 用户信息字符串的长度    buf[0] = pSrc->TP_PID;        // 协议标识(TP-PID)    buf[1] = pSrc->TP_DCS;        // 用户信息编码方式(TP-DCS)    buf[2] = 0;            // 有效期(TP-VP)为5分钟    if(pSrc->TP_DCS == GSM_7BIT)        {        // 7-bit编码方式        buf[3] = nLength;            // 编码前长度        nLength = gsmEncode7bit(pSrc->TP_UD, &buf[4], nLength+1) + 4;    // 转换TP-DA到目标PDU串    }    else if(pSrc->TP_DCS == GSM_UCS2)    {        // UCS2编码方式        buf[3] = gsmEncodeUcs2(pSrc->TP_UD, &buf[4], nLength);    // 转换TP-DA到目标PDU串        nLength = buf[3] + 4;        // nLength等于该段数据长度    }    else    {        // 8-bit编码方式        buf[3] = gsmEncode8bit(pSrc->TP_UD, &buf[4], nLength);    // 转换TP-DA到目标PDU串        nLength = buf[3] + 4;        // nLength等于该段数据长度    }    nDstLength += gsmBytes2String(buf, &pDst[nDstLength], nLength);        // 转换该段数据到目标PDU串        // 返回目标字符串长度    return nDstLength;}    // PDU解码,用于接收、阅读短消息// pSrc: 源PDU串指针// pDst: 目标PDU参数指针// 返回: 用户信息串长度int gsmDecodePdu(const char* pSrc, SM_PARAM* pDst){    int nDstLength;          // 目标PDU串长度    unsigned char tmp;       // 内部用的临时字节变量    unsigned char buf[256];  // 内部用的缓冲区        // SMSC地址信息段    gsmString2Bytes(pSrc, &tmp, 2);    // 取长度    tmp = (tmp - 1) * 2;    // SMSC号码串长度    pSrc += 4;              // 指针后移    gsmSerializeNumbers(pSrc, pDst->SCA, tmp);    // 转换SMSC号码到目标PDU串    pSrc += tmp;        // 指针后移        // TPDU段基本参数、回复地址等    gsmString2Bytes(pSrc, &tmp, 2);    // 取基本参数    pSrc += 2;        // 指针后移    if(tmp & 0x80)    {        // 包含回复地址,取回复地址信息        gsmString2Bytes(pSrc, &tmp, 2);    // 取长度        if(tmp & 1) tmp += 1;    // 调整奇偶性        pSrc += 4;          // 指针后移        gsmSerializeNumbers(pSrc, pDst->TPA, tmp);    // 取TP-RA号码        pSrc += tmp;        // 指针后移    }        // TPDU段协议标识、编码方式、用户信息等    gsmString2Bytes(pSrc, (unsigned char*)&pDst->TP_PID, 2);    // 取协议标识(TP-PID)    pSrc += 2;        // 指针后移    gsmString2Bytes(pSrc, (unsigned char*)&pDst->TP_DCS, 2);    // 取编码方式(TP-DCS)    pSrc += 2;        // 指针后移    gsmSerializeNumbers(pSrc, pDst->TP_SCTS, 14);        // 服务时间戳字符串(TP_SCTS)     pSrc += 14;       // 指针后移    gsmString2Bytes(pSrc, &tmp, 2);    // 用户信息长度(TP-UDL)    pSrc += 2;        // 指针后移    if(pDst->TP_DCS == GSM_7BIT)        {        // 7-bit解码        nDstLength = gsmString2Bytes(pSrc, buf, tmp & 7 ? (int)tmp * 7 / 4 + 2 : (int)tmp * 7 / 4);  // 格式转换        gsmDecode7bit(buf, pDst->TP_UD, nDstLength);    // 转换到TP-DU        nDstLength = tmp;    }    else if(pDst->TP_DCS == GSM_UCS2)    {        // UCS2解码        nDstLength = gsmString2Bytes(pSrc, buf, tmp * 2);        // 格式转换        nDstLength = gsmDecodeUcs2(buf, pDst->TP_UD, nDstLength);    // 转换到TP-DU    }    else    {        // 8-bit解码        nDstLength = gsmString2Bytes(pSrc, buf, tmp * 2);        // 格式转换        nDstLength = gsmDecode8bit(buf, pDst->TP_UD, nDstLength);    // 转换到TP-DU    }        // 返回目标字符串长度    return nDstLength;}
依照GSM 07.05,发送短消息用AT+CMGS命令,阅读短消息用AT+CMGR命令,列出短消息用AT+CMGL命令,删除短消息用AT+CMGD命令。但AT+CMGL命令能够读出所有的短消息,所以我们用它实现阅读短消息功能,而没用AT+CMGR。下面是发送、读取和删除短消息的实现代码:

// 发送短消息// pSrc: 源PDU参数指针BOOL gsmSendMessage(const SM_PARAM* pSrc){    int nPduLength;        // PDU串长度    unsigned char nSmscLength;    // SMSC串长度    int nLength;           // 串口收到的数据长度    char cmd[16];          // 命令串    char pdu[512];         // PDU串    char ans[128];         // 应答串        nPduLength = gsmEncodePdu(pSrc, pdu);    // 根据PDU参数,编码PDU串    strcat(pdu, "\x01a");        // 以Ctrl-Z结束        gsmString2Bytes(pdu, &nSmscLength, 2);    // 取PDU串中的SMSC信息长度    nSmscLength++;        // 加上长度字节本身        // 命令中的长度,不包括SMSC信息长度,以数据字节计    sprintf(cmd, "AT+CMGS=%d\r", nPduLength / 2 - nSmscLength);    // 生成命令        WriteComm(cmd, strlen(cmd));    // 先输出命令串        nLength = ReadComm(ans, 128);   // 读应答数据        // 根据能否找到"> "决定成功与否    if(nLength == 4 && strncmp(ans, "> ", 4) == 0)    {        WriteComm(pdu, strlen(pdu));        // 得到肯定回答,继续输出PDU串            nLength = ReadComm(ans, 128);       // 读应答数据            // 根据能否找到"+CMS ERROR"决定成功与否        if(nLength > 0 && strncmp(ans, "+CMS ERROR", 10) != 0)        {            return TRUE;        }    }        return FALSE;}    // 读取短消息// 用+CMGL代替+CMGR,可一次性读出全部短消息// pMsg: 短消息缓冲区,必须足够大// 返回: 短消息条数int gsmReadMessage(SM_PARAM* pMsg){    int nLength;        // 串口收到的数据长度    int nMsg;           // 短消息计数值    char* ptr;          // 内部用的数据指针    char cmd[16];       // 命令串    char ans[1024];     // 应答串        nMsg = 0;    ptr = ans;        sprintf(cmd, "AT+CMGL\r");    // 生成命令        WriteComm(cmd, strlen(cmd));    // 输出命令串    nLength = ReadComm(ans, 1024);    // 读应答数据    // 根据能否找到"+CMS ERROR"决定成功与否    if(nLength > 0 && strncmp(ans, "+CMS ERROR", 10) != 0)    {        // 循环读取每一条短消息, 以"+CMGL:"开头        while((ptr = strstr(ptr, "+CMGL:")) != NULL)        {            ptr += 6;        // 跳过"+CMGL:"            sscanf(ptr, "%d", &pMsg->index);    // 读取序号            TRACE("  index=%d\n",pMsg->index);                ptr = strstr(ptr, "");    // 找下一行            ptr += 2;        // 跳过""                            gsmDecodePdu(ptr, pMsg);    // PDU串解码            pMsg++;        // 准备读下一条短消息            nMsg++;        // 短消息计数加1        }    }        return nMsg;}    // 删除短消息// index: 短消息序号,从1开始BOOL gsmDeleteMessage(const int index){    int nLength;          // 串口收到的数据长度    char cmd[16];         // 命令串    char ans[128];        // 应答串        sprintf(cmd, "AT+CMGD=%d\r", index);    // 生成命令        // 输出命令串    WriteComm(cmd, strlen(cmd));        // 读应答数据    nLength = ReadComm(ans, 128);        // 根据能否找到"+CMS ERROR"决定成功与否    if(nLength > 0 && strncmp(ans, "+CMS ERROR", 10) != 0)    {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以上发送AT命令过程中用到了WriteComm和ReadComm函数,它们是用来读写串口的,依赖于具体的操作系统。在Windows环境下,除了用MSComm控件,以及某些现成的串口通信类之外,也可以简单地调用一些Windows API用实现。以下是利用API实现的主要代码,注意我们用的是超时控制的同步(阻塞)模式。

// 串口设备句柄HANDLE hComm;    // 打开串口// pPort: 串口名称或设备路径,可用"COM1"或"\\.\COM1"两种方式,建议用后者// nBaudRate: 波特率// nParity: 奇偶校验// nByteSize: 数据字节宽度// nStopBits: 停止位BOOL OpenComm(const char* pPort, int nBaudRate, int nParity, int nByteSize, int nStopBits){    DCB dcb;        // 串口控制块    COMMTIMEOUTS timeouts = {    // 串口超时控制参数        100,        // 读字符间隔超时时间: 100 ms        1,          // 读操作时每字符的时间: 1 ms (n个字符总共为n ms)        500,        // 基本的(额外的)读超时时间: 500 ms        1,          // 写操作时每字符的时间: 1 ms (n个字符总共为n ms)        100};       // 基本的(额外的)写超时时间: 100 ms        hComm = CreateFile(pPort,    // 串口名称或设备路径            GENERIC_READ | GENERIC_WRITE,    // 读写方式            0,               // 共享方式:独占            NULL,            // 默认的安全描述符            OPEN_EXISTING,   // 创建方式            0,               // 不需设置文件属性            NULL);           // 不需参照模板文件        if(hComm == INVALID_HANDLE_VALUE) return FALSE;        // 打开串口失败        GetCommState(hComm, &dcb);        // 取DCB        dcb.BaudRate = nBaudRate;    dcb.ByteSize = nByteSize;    dcb.Parity = nParity;    dcb.StopBits = nStopBits;        SetCommState(hComm, &dcb);        // 设置DCB        SetupComm(hComm, 4096, 1024);     // 设置输入输出缓冲区大小        SetCommTimeouts(hComm, &timeouts);    // 设置超时        return TRUE;}    // 关闭串口BOOL CloseComm(){    return CloseHandle(hComm);}    // 写串口// pData: 待写的数据缓冲区指针// nLength: 待写的数据长度void WriteComm(void* pData, int nLength){    DWORD dwNumWrite;    // 串口发出的数据长度        WriteFile(hComm, pData, (DWORD)nLength, &dwNumWrite, NULL);}    // 读串口// pData: 待读的数据缓冲区指针// nLength: 待读的最大数据长度// 返回: 实际读入的数据长度int ReadComm(void* pData, int nLength){    DWORD dwNumRead;    // 串口收到的数据长度        ReadFile(hComm, pData, (DWORD)nLength, &dwNumRead, NULL);        return (int)dwNumRead;}
Q 在用AT命令同手机通信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A 任何一个AT命令发给手机,都可能返回成功或失败。例如,用AT+CMGS命令发送短消息时,如果此时正好手机处于振铃或通话状态,就会返回一个"+CMS ERROR"。所以,应当在发送命令后,检测手机的响应,失败后重发。而且,因为只有一个通信端口,发送和接收不可能同时进行。
如果串口通信用超时控制的同步(阻塞)模式,一般做法是专门将发送/接收处理封装在一个工作子线程内。因为代码较多,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所附的Demo中,包含了完整的子线程和发送/接收应用程序界面的源码。

Q 以上AT命令,是不是所有厂家的手机都支持?

A ETSI GSM 07.05规范直到1998年才形成最终Release版本(Ver 7.0.1),在这之前及之后一段时间内,不排除各厂商在DTE-DCE的短消息AT命令有所不同的可能性。我们用到的几个PDU模式下的AT命令,是基本的命令,从原则上讲,各厂家的手机以及GSM模块应该都支持,但可能有细微差别。

Q 用户信息(TP-UD)内除了一般意义上的短消息,还可以是图片和声音数据。关于手机铃声和图片格式方面,有什么规范吗?

A 为统一手机铃声、图片格式,Motorola和Ericsson, Siemens, Alcatel等共同开发了EMS(Enhanced Messaging Service)标准,并于2002年2月份公布。这些厂商格式相同。但另一手机巨头Nokia未参加标准的制定,手机铃声、图片格式与它们不同。所以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EMS其实并没有超越GSM 07.05,只是TP-UD数据部分包含一定格式而已。各厂家的手机铃声、图片格式资料,可以查阅相关网站。

Q 用户信息(TP-UD)其实可以是任何的自定义数据,是吗?

A 是的,尽管手机上会显示乱码。这种情况下,编码方式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但注意仍然要遵守规范。比如,若指定7-bit编码方式,TP-UDL应等于实际数据长度的8/7(用进一法,而不是四舍五入)。在利用SMS进行点对点或多点对一点的数据通信的应用中,可以传输各种自定义数据,如GPS信息,环境监测信息,加密的个人信息,等等。
如果在传输自定义数据的同时还要收发普通短消息,最简单的办法是在数据前面额外加个识别标志,比如"FFFF",以区分自定义数据和普通短消息。

Q 我写了个短信发送程序,使用PDU格式发送,程序在广州使用一点问题也没有,在河南却怎么也发不出去。不知道为什么,短信"你好吗"格式如下:

河南: 0891683108200005F011000D91683170031618F20008A9064F60597D5417

广州: 0891683108301705F011000D91683170031618F20008A9064F60597D5417

A 发送短信时要用SIM卡属地的SMSC号码。如果是在广州办的卡,即使在外地还是要用广州的SMSC号码。你的两个短信内SMSC号码不同,但用的是同一张SIM卡,不知是否是此原因。

Q 短信中心的号码可否直接使用SIM卡中的号码,而不要用户输入?我用过的短信软件好像都是不用输SMSC号码的。

A 有一条"AT+CSCA"指令,可用于设置或查询服务中心号码。若手机中已存在此号码,有两种解决办法:

  • 用"AT+CSCA?"指令查询出来,然后自动将此号码写到PDU的SCA中。
  • PDU的SCA字段只写一个"00": "08 91 68 31 ..." -> "00"

    可用"AT+CSCA=xxxxxxxx"指令设置服务中心号码。

    Q 我在超级终端上,用at+cmgs发送短消息,格式好像没有错误,但总返回"ERROR"。我输入的就象这样:

    at+cmgs=30> 0891683108100005F011000D91683118405057F000000006C8329BFD0E01

    请问是什么原因?

    A "at+cmgs"指令很特殊,回车后还需要输入数据。此处是"CR",不是"CRLF",注意在超级终端里直接回车是不是生成了两个字符(查看设置)。象"at+cmgl"指令,即使最后输入"CRLF"也是不要紧的。

    你的问题出在长度上。长度不是随便写的,你的例子中,长度应为21。除去SMSC段(0891683108100005F0),从"11"开始算(即"11000D91683118405057F000000006C8329BFD0E01"),除以2即得。

    正确的写法应该是

    at+cmgs=21> 0891683108100005F011000D91683118405057F000000006C8329BFD0E01

    (">"是手机提示,不是输入的)

    Q 我最近在编一个关于短消息的程序,在你的"通过串口收发短消息"中提到"Text Mode是纯文本方式,可使用不同的字符集,从技术上说也可用于发送中文短消息,但国内手机基本上不支持,主要用于欧美地区。"是不是说我用AT指令"AT+CMGF=1"或"AT+CMGF=0"对我后来的收发短消息没什么影响啊?

    A Text mode写起来简单,直接发原文就行,发送非ASCII码内容也能发,但需要手机支持才能正确显示。如法语、德语的很多字符,编码大于0x80,他们都是用text mode。Text mode靠什么区分字符编码方式呢?有专门的字符集设定指令"AT+CSCS"。可以设定为扩充字符集"UCS2"。Siemens TC35/TC37资料上说,它的"AT+CSCS"支持"UCS2"字符集,但我目前没有机会去亲自试验。正在使用TC35/TC37模块的朋友不妨试一下。

    据我了解,中文短消息方面,在国内卖的各种手机只支持PDU mode,这成了事实上的标准。其实PDU mode真的挺好用,估计以后text mode会萎缩。我们写的程序,我建议只采用PDU mode,即使是发纯英文信息也这样,编码倒是可以灵活采取7bit或UCS2,因为7bit能发的长度是UCS2的2倍(仅对纯英文而言)。如果发送纯数据,不需要手机显示,可用8bit。

    Q 你的smstraffic类中的发送接收大循环中,是不是把所有收到的消息都放入消息队列后,然后执行删除程序啊?如果我是并发量很大的话,就是网关有很多短消息等着进入手机,读完所有短消息后,进行删除的过程中,因为短消息的排列顺序,而导致误删除呢(比如说我现在手机里有1-15条短消息,然后在我删除第一二条后,第三条自动填补为第一条,而新进来的短消息,16条排在了第三条,而被cancel掉呢?)我试过好象短消息的排列不是每次都一样啊?(在接收的时候,同一条短消息有时是14条,有时是第15条)这个怎么解决啊?

    A 手机里消息都有一个物理序号,读出的时候带序号,删除也要根据序号删。"物理"二字很关键。这个序号相当于ID,无论它前面有没有删除、删除了多少消息,都不会变的。假如原来有1-15,删除了1和2,又来了一条消息,手机内部的软件有两种处理方式:有的放在第1条,有的则放在第16条,我都见过。其实,它愿意放到哪个空闲的地方都行。但无论怎样,不会引起混乱的,因为读出是什么序号,就删除什么序号的。在执行删除命令前,消息还是在原来那个地方,不会被后来的覆盖。

    如果说网关有很多短消息等着进入手机,量很大,这种处理方式效率不高,因为AT+CMGL占用很长时间,这段时间手机无法从SMSC接收新消息。采用我说的"实时"接收方法比较好,消息来了直接传出来,不经过写入手机的过程。

    Q 我用Nokia 8210串口数据线,连上电脑的com1口,用SmsTest运行提示"没有发现MODEM",跟踪发现gsmInit()检测中串口发AT指令没有回应"OK"。按您的提示我安装了Nokia modem驱动程序,(WIN2000 server系统)虚拟出com3口的一个8210 MODEM设备,再次调用smsTest还是提示"没有发现MODEM"。但用串口线,手机能通过LogoManager手机管理软件进行相应的图片LOGO,短信发送操作。

    A Nokia手机本身没有带modem功能,用专业术语讲就是不具备TA(Terminal Adapter)接口,需要驱动转换,不管是真的串口,USB还是红外接口,反正它能虚拟出"标准MODEM"串口来。AT命令只能用标准异步通信。

    在我的印象中,Nokia 8210需用红外线接口同PC通信。估计你装的那个驱动是IR->COM转换的,而不是驱动串口数据线的,可能你的电脑没有红外接口,所以com3也连不上?

    要试(虚拟)串口是否连接正确,很简单,用windows自带的"超级终端"在特定虚拟端口连上,敲个"AT"回车,看有没有反应,正确回答应该是"OK"。

    Nokia数据线上跑的是"Nokia语"- Nokia专有协议的数据,不是通用/扩展的AT命令集。LogoManager能听、能说"Nokia语",所以不需要安装驱动就能工作。Nokia有一个免费的"Nokia PC Connectivity SDK",可供开发Nokia手机使用。至于LogoManager是不是用的这个开发包,那就不得而知了。

    Q 在SmsTest中,发出AT命令,然后接收应答,比如

    WriteComm("AT+CMGF=0\r", 10);ReadComm(ans, 128);

    在WriteComm函数后接着就调用ReadComm,是不是太急,这里的ReadComm函数是读返回的这个字符串还是其中的单个字符或不完全的字符串?请问超时控制设多少最合适啊?

    A 关于读串口,程序中是这样设定超时控制的:

    COMMTIMEOUTS timeouts = {  // 串口超时控制参数        100,        // 读字符间隔超时时间: 100 ms        1,          // 读操作时每字符的时间: 1 ms (n个字符总共为n ms)        500,        // 基本的(额外的)读超时时间: 500 ms        1,          // 写操作时每字符的时间: 1 ms (n个字符总共为n ms)        100};       // 基本的(额外的)写超时时间: 100 ms

    ReadComm什么时候返回呢?按此timeout设定,若n=128(ReadComm的第二个参数),则

  • 若无任何数据,等待500+1*128=628毫秒返回。也就是说,若没有连上手机,根本不存在应答,ReadComm会持续阻塞628毫秒,而后返回。
  • 若数据连续传输,且字符间隔也未超过了100毫秒,但时间已经到了628毫秒,返回已读取的字符(串)。接收到的可能是不完全的字符串。
  • 若在628毫秒内,字符间隔超过了100毫秒(第一个字符之前等待的时间不算),返回已读取的字符(串)。接收到的应该是完整的字符串。

    在手机正确连接的情况下,主要是最后一条起作用。一段数据是连续传输的,若波特率是9600bps,可以算出字符间隔是0.1毫秒左右,远小于100毫秒,不会读一个字节或部分数据就返回;通常是数据完毕后才可能出现等待100毫秒而返回的情况。举个例子,若在执行ReadComm(ans, 128)后150毫秒收到"OK\r\n",则还需要额外等100毫秒,也就是说函数将在250毫秒后返回。这里传输4个字节数据的时间被忽略不计了。如果觉得读得太急,可将基本的(额外的)读超时时间调大一些。不过500毫秒内还没有应答,可能是连接故障造成的。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AT+CMGL"指令及其应答。可能是由于需要扫描所有存储区域的缘故,手机在逐条送出短消息后,还需要延迟好几秒的时间才能送出最后的"OK"。当然可以通过设定上面的基本读超时时间很长(比如20秒),并且一次读很长的数据(比如2000),来达到目的。但这样一来,函数阻塞时间太长,若恰好这时要程序退出,你会赫然发现"该程序无响应"。SmsTest中解决办法是:循环读取串口数据,将每次读取的数据拼接起来,最后得到完整的应答。gsmGetResponse()每次可能读取部分数据,将新数据追加到已读数据后,且检测是否见到"OK"或"ERROR",以判断是否已经读到完整的数据。

  • 上一篇: 发现了一个真理
    下一篇: at指令集